從法規遵循到風險治理:病患扶助計畫(PSP)正讓藥物安全監控複雜化

風險治理下的病患扶助計畫(PSP)藥物安全監控議題 

在當今的製藥與生技領域,病患扶助計畫(PSPs)已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工具。PSPs計畫旨在改善病患對創新療法的可及性與用藥依從性(Adherence),最終目前在於提升臨床治療結果。對許多公司而言,一個健全的PSP不再是「加分項目」,而是一種市場可近性的必要,特別是在治療複雜且昂貴的罕見疾病與癌症用藥領域,但讓原本應支援的藥物安全監控體系變得更加複雜。

從法規角度來看,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分類透過PSPs收集到的不良反應(AE)報告。傳統的藥物監視(PV)建立在兩種主要報告類型上:一種是「自發性(或非主動收集)」報告,通常是意料之外的,並被假設與藥品有因果關係;另一種是「主動收集」報告,透過有組織的系統(如臨床試驗、病患登記或上市後研究)所收集(例如RMP)。前者帶來沉重的法規負擔,常需立即向主管機關提交報告,後者雖然也受嚴格規範,但因收集方式已知且有系統,故被區分對待。

然而,PSPs模糊了這條界線。它們不是臨床試驗,但其數據收集也非完全「自發」。當病患與照護者與計畫人員互動時,無論是尋求財務支援、用藥提醒或物流支援,常會自願提及副作用或健康問題。這可能意外地觸發一連串的PV 法規義務及大量非預期性的資訊,這使得PSPs的管理,在合規收集與報告不良反應所需的專業訓練與程序嚴謹性成為挑戰。

如果主管機關將來自PSPs的不良反應報告視為自發性報告,公司必須在有限的資訊下迅速應對,並可能需要提交大量快速報告。這不僅消耗大量資源,也可能產生許多「雜訊」,讓法規申報文件變得混亂。反之,如果公司在未建立嚴謹可稽核的PV管理系統,將這些數據視為主動收集,則可能面臨法規審查上的問題。例如,歐洲藥品管理局(EMA)的GVP Module VI雖承認管理良好的PSPs所產生的數據可視為主動收集,但對「管理良好」的定義缺乏具體指引,使企業在全球各地不同的法規詮釋中執行上屢遭困難。

新思維的需求:風險管理與特殊目的PSP

隨著PSPs日益普及,特別是用於高風險或新穎療法時,需要思考一種超越傳統藥物監控的新典範。對於在美國設有「藥品風險評估和緩解策略」(簡稱REMS)或在歐盟有類似風險最小化措施的產品而言,PSPs不再只是市場准入工具;它們是產品安全管理計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這對基因療法、細胞療法等先進療法來說尤其如此,因為它們需要強制性的長期追蹤與特定安全監控。在這些情況下,PSPs實際上成為了一個強制性、受管理的病患族群,一個臨床上的登記資料庫,這對產品的生命週期管理至關重要。因此,藥物安全監控團隊必須從一開始就整合進PSPs的設計中。

首先,將藥物安全監控專業知識納入PSPs的設計與運作。這意味著讓PV專業人士、PSPs及醫療團隊合作,共同面對病患的用藥管理腳本、訓練管理人員何謂不良反應,並建立清晰無誤的報告路徑。與第三方委外PSPs廠商的合約條款也至關重要,需明確規定他們在不良反應收集上的角色與責任,確保他們達到與內部團隊相同的嚴格標準。

其次,公司必須善用科技來簡化流程。數位醫療工具與以病患為中心的平台興起,為建立更系統化、更合規的數據收集提供了契機。例如,一個能以結構化方式引導病患報告不良反應的數位平台,附帶清晰的免責聲明與既定的報告協議,可將這些報告從「未預期」的灰色地帶轉向更可預期的「主動收集」類別。這不僅能提升合規性,也能產出更高品質、更具價值的真實世界數據(RWD),用於風險效益評估與上市後研究。

最後,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,法規思維及PV的管理文化也需要改變。藥物監視部門可以提供更清晰、更統一的全球性指引,明確何謂合規的PSPs數據收集系統。這將減輕目前在應對PSPs遇到的內外部工作負擔,並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:產生高品質的安全數據來保護病患。管理目標應超越對「主動收集」與「自發性」的僵化詮釋,轉而專注於所收集數據的品質與完整性,無論其來源為何。透過產業與監管機構的新管理思維,才能確保PSPs在繼續發揮其病患照護重要角色的同時,也能強化而非削弱藥物安全的初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