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[病友分享會] 與癌同行、與生命和解:凱西的溫柔力量

從確診、復發到與生活重新對話

34 歲那年,例行檢查後收到診斷結果,凱西的人生被打開了另一扇門——乳癌第一期。原本規律的生活被治療計畫取代,她開始安排手術、調整作息,也重新學習照顧身體。那段時間,她相信自己只要按部就班地治療,就能重新回到原本的軌道。

治療完成後,凱西並沒有急著恢復原來的踩點節奏,而是做出了新的選擇:開始有意識地運動、調整飲食、專注身體與心情,讓生活變得更平衡。這不是急著「回到從前」,而是試著建立一個更能照顧自己的新生活。

三年後例行追蹤中,醫師發現肝臟出現異常細胞變化。雖然早有心理準備,真正確認癌症復發並轉移時,心裡仍是沉了沉。這一次,她並沒有劇烈崩潰,而是靜靜消化、思考下一步。面對醫師,她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是生存時間,而是:「現在的生活能否繼續?」對她來說,「還能不能好好過日子」比什麼更重要。

運動不是挑戰,是陪伴:單車環島的力量

許多人聽到凱西的故事時,對單車環島印象深刻。但對她來說,單車不是挑戰極限,而是陪伴自己走過治療後的生活方式。

在第一次確診並接受治療後,她為了讓自己更健康,開始上飛輪課,慢慢轉到戶外騎行,最後加入病友自行車團隊並完成環島。那段路,風聲、輪胎聲、同伴互相扶持的聲音,都成為她對「生命仍然向前」的證據。

第二次環島,是在復發那一年。對外界來說,那是一場勇敢的挑戰;對她自己而言,那只是回到自己熟悉的日常節奏——一樣出門、一樣踩踏、一樣看著風景慢慢展開。她說,比起證明什麼,能繼續做喜歡的事,更讓她覺得安心。在她看來,只要主要治療完成、身體數值穩定,病友也可以用運動陪伴身體恢復。但是每個人的身體不同,她也提醒,節奏與強度都要聆聽醫師和自己的身體,不需要勉強。

心態的變化:從「治好病」到「與自己好好相處」

確診初期,她把目標放在「痊癒」、「恢復」、「回到原來的人生」。她努力吃得健康、持續運動、設法把身體調整回最強的狀態。

但經歷復發後,她有了新的理解——除了飲食、運動、睡眠重要之外,心情也同樣需要照顧。她並不追求把每一天塞得滿滿,而是讓情緒、身體與生活保持一致、不勉強、不壓迫自己。

用聲音陪伴別人,也陪伴自己:廣播節目的起點

復發那一年,凱西開始主持網路廣播節目《凱希的11號公路》。這個決定不是突發奇想,而是源自於她多年來一直想做的事。

節目從最初的一集集錄音,到如今走入第五年,她透過聲音分享生活、運動習慣、學習與自我調整,也在節目中表達對身邊人與生活的感謝。

對她而言,廣播不是表演,是一種陪伴。在錄音的時間裡,她讓自己安靜下來、整理心情,再把這份平穩傳遞出去。

病友社群:每個階段,都有一個可以說話的地方

凱西在管理病友社團的經驗中深信:乳癌病友每一個人也都不一樣。她認為,四期患者的旅程和一期的病友在治療中也不相同,因此陪伴的方式也必須量身打造。

基於這份理解,她管理了乳癌病友社團《花漾女孩GOGOGO》,陪伴許多患者互相鼓勵、分享經驗。後來,她更發起另一個專為第四期病友而設的社團《花漾四期而遇》。

原因很單純:四期病友有時只想分享感受、不想被過度鼓勵或解讀。她希望有一個空間,讓不同階段的病友,都能自在說話、不必擔心讓別人焦慮,也不必隱藏自己的情緒。

凱西建議,與病友互動時,應拋開預設立場,例如不要問癌友好不好,可問開放式問題,最近都在做什麼? 讓彼此的對話能聚焦於生活。

她總結:「需要力量時去大社群,需要安心說話時就來四期群。」 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、群體與陪伴方式。

PatientsForce:來自專業團隊的陪伴

在治療與追蹤的安排之外,凱西也談到實際的支持。她提到 PatientsForce 的專案小組,是她在治療過程中感到安心的一環:颱風天也能第一時間接到專案小組電話,每次提出申請後都會接到專案小組主動來電通知,讓她不會因資訊不確定而焦慮。當數位化工具「醫藥通」上線後,申請流程變得更便捷快速。她說這套系統的介面操作直覺又友善,病友可以自己掌握流程進度,也能在忙碌或不方便致電時自主處理申請。「治療之外,有人把流程照顧得很好,病人就能把力氣留給身體和生活。」這是她對專案服務的感受。

不是追求回到從前,而是走向更適合的生活

凱西沒有用激昂語氣講自己的人生,也沒有把自己放在「堅強」的框架裡。她更像是一個安靜、專注前行的人,慢慢走、持續走,將注意力放在身體、心情、家人、興趣和身邊每一份值得珍惜的日常。

她曾經希望「治好、回到以前」;現在,她選擇「活好、向前」,用自己的方式過得踏實、穩定而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