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準醫療的崛起,使得癌症治療從過去的住院化學治療,轉向副作用更少、更精準的門診或居家口服治療 。這雖然提升了病患的生活品質,卻也讓傳統以「住院」為理賠條件的保險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1. 醫療費用與理賠的落差
雖然全民健康保險(健保)提供了基礎保障,但許多創新的治療方式,如標靶藥物、免疫療法、質子治療等,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,高昂的自費費用可能讓家庭陷入沉重的經濟負擔 5。根據資料,即使是重大傷病險的平均理賠金額約為54.8萬新台幣,相較於動輒數十萬甚至破百萬新台幣的新藥或療法費用,仍顯得捉襟見肘。
2. 住院必要性的爭議
由於治療模式的轉變,許多過去需要住院的療程,如今在門診即可完成。然而,保險公司仍可能要求證明「住院必要性」才會理賠,導致理賠糾紛增加。根據一份報告,因住院必要性爭議導致的理賠糾紛較前一年增加了35%。
3. 癌症定義的變革
2019年,金管會統一了癌症險的理賠定義,將癌症分為「初期、輕度、重度」三種程度。這項改革雖然強化了理賠透明度,但也改變了理賠金額的計算方式。例如,過去第一期乳癌可能獲得100%保額理賠,在新制下可能僅以「輕度癌症」理賠總保額的20%以下 這意味著,民眾若仍持有舊保單,需要重新檢視保障內容是否足以應對當前的醫療費用。
癌症三大經濟風險與保險公司因應策略
罹患癌症後,家庭面臨的三大經濟風險不容忽視:
醫療費用損失、生命價值損失與健康損失
- 醫療費用損失風險:高昂的自費醫療費用,對一般家庭是沉重的經濟負擔。
- 生命價值損失風險:若處於勞動年齡的家庭支柱罹癌離世,將導致家庭經濟結構改變。
- 健康損失風險:治療期間的身心衝擊,可能導致長期無法工作,甚至需要聘請看護,累積的財務損失可能超過醫療費用本身。
面對這些挑戰,在政策引導下,保險公司也開始調整保單策略,推出更貼近需求的創新產品:
1. 強化重大傷病險
保險公司主推一次性給付的重大傷病險,以減少理賠爭議與行政成本。這類保單提供一筆大額現金,讓病患在罹癌初期能快速獲得資金,靈活運用於各種治療需求。
2. 碎片化特色保單
為了補強傳統保單的不足,市場上出現了針對特定高額自費項目的「碎片化」保單,例如:
- 癌症基因檢測保障:提供一次性給付,避免多次切片,節省時間與體力。
- 癌症特定粒子精準放射治療健康保險:針對質子或重粒子治療等高價療程提供定額給付
- 癌症達文西手術醫療費用保險:專門給付高精密手術費用
3. 創新險種的出現
為了涵蓋更多高風險族群,保險市場也出現了創新產品,例如:
- 次標準體弱體保單:針對體況較弱或已有慢性病的人設計,核保條件較寬鬆
- 癌後保單:專為癌症康復期患者設計,提供復發、轉移及後續治療保障,突破傳統對既往症的限制
- 產險推出的癌藥/療程保單:保障期間為一年,理賠程序簡化,適合有特定需求的客群。
打造完整的癌症保障網
面對不斷變化的醫療環境,單一保險產品已無法提供全面保障。PatientsForce建議,完整的癌症保障網應結合多元產品,形成一個堅固的防護盾。
- 基礎保障:選擇健保型重大傷病險作為安全網,提供一次性全額給付,讓病患有足夠的彈性應對初期醫療開銷。
- 醫療費用保障:搭配高自負額型實支實付險,涵蓋門診與住院時的高額醫療支出,尤其是在門診化療或居家口服治療日益普及的趨勢下,更能填補傳統保險的缺口。
- 現金流保障:透過癌症一次理賠金,提供一筆靈活運用的資金,可自由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,並應對因疾病無法工作的收入損失。
- 長期照護保障:考慮失能扶助險,提供持續性給付,以支應長期療養需求,彌補因工作能力損失造成的經濟缺口。
從被動理賠到主動規劃
當前台灣民眾普遍存在「年齡迷思」、「財務準備不足」與「保障規劃順序錯誤」的問題 。國人平均醫療缺口高達112萬新台幣,顯示大眾對癌症慢性病化的長期財務壓力認知不足
要扭轉這種情況,關鍵在於保險規劃必須與時俱進,定期進行「保單健檢」並幫助病友和家屬檢視保單內容,確保保障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醫療環境。